1985年的秋天,他荣幸地加入了光荣的人民教师队伍,这一走,就是34个春秋。
34载光阴,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,他始终坚守在基层,坚守在教学一线,风雨无阻!
“爱生如子,爱校如家,三尺讲台献青春”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,年近六旬的岁数,大家更愿意称他老王。
平凡中辛勤耕耘 无怨无悔
“我愿意在平凡中追求我挚爱的教育事业,在清贫中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快乐。”老王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不管生活多么困苦,讲台上的老王永远都神采奕奕,精神抖擞,风趣幽默地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。上世纪80年代,每月40块钱的工资,根本不够一家7口的生活开支,为了贴补家用,老王经常是放下书本,拿起锄头,晚上十点才吃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了,饭后顾不上劳累,备课、钻研教学一直到半夜。“再累也不能哄娃娃”年轻时的老王如是说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数十年如一日,老王一直这样坚持着,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,提高业务水平。
村里的小学那时候是复式教学班,一个教室有两个年级的学生。从早自习开始教孩子们写字,领着孩子们背书,到上课时,先给一年级的孩子教拼音,再给三年级的孩子教数学,然后再给一年级的孩子教算术,最后再给三年级的孩子教语文。下午还要给全校的孩子们教音乐,体育,美术,自然(科学类,手工制作等)。工作量有多重,责任就有多重。为了不耽误学校里孩子们的课业,老王硬是耽误了自家的孩子(大儿子身体患疾,需要到北京做手术,由于学校和学生离不开他,此事一拖再拖,致使儿子终身残疾),老王深感愧对家人和儿子……
关爱中守候心灵成长 敬职履责
多年的一线工作使得老王把照顾好那些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,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,一种本能。
2008年时,老王所在的陈塬小学面临撤并,只剩下两个学生了,上级要求老王调到更大的学校去。乡邻却说:“二十几年了,咱村的娃都是你教的,好多都考上了大学,不管它外面条件有多好,我们就信你……”一面是上级部门的安排,一面是乡亲们的信任,最终,老王选择了坚守。
两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,由爷爷奶奶照顾。一个男孩刚上学时,天天都要哭鼻子,说想妈妈,上课上到一半,还想跑回家喝奶,为了陪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,老王耐心的给他讲妈妈的故事,同时鼓励他,只有学好本领,长大才能更好的回报妈妈,才能不被生活打败。当然,还准备好了奶粉和开水,以便孩子能安心上学。另外一个女孩,10岁了,才上一年级,由于智力发育稍慢些,学习有困难,光1---10这几个数字她都学了好长时间。为了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,面对两个特殊的孩子,老王想了一个办法,除了正常教学时间外,老王领着两个孩子全面参与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,比如打扫卫生时,带着他俩数教室里的桌子板凳,校园里的花草树木,挑水时顺便考考日常生活用语用拼音怎么拼读等,从生活中学习。慢慢地,两个孩子入门了,回家还能给爷爷背古诗,老王也深感欣慰。
后来,调到离家较远的赵小掌小学,山路崎岖,骑摩托车每天往返需要三个多小时,披星戴月,四季如是,风雨如常,老王因此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。为了不让山里的孩子落下一节课,有时遇上雨雪天气,只能步行,艰难异常。而这时,老王已经年过半百了。每月拿着一千多元的工资,生活已是捉襟见肘,清贫之余,老王还不忘帮助困难学生,给他们买铅笔等学习用品,而他从不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,一件毛背心可以穿二十年。孩子们没钱买玩具,老王帮他们就地取材,自制了木陀螺、铁环、沙包、毽子等,他老说:“再苦不能苦了孩子。”当然给孩子们做饭,送他们回家也是老王每天的必修课。
活到老 学到老 不忘初心
孩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,从风华正茂到雪鬓霜鬟,老王真的老了,但更新知识结构,学习新的教育理念,潜心钻研教材教法,老王一天也没忘记。五十多岁了还虚心向年轻同事学习电脑,即使不易也要尝试让新技术为教学服务。为了更好的从事教学,他多次反复学习教育学、心理学,笔记写了一沓又一沓……2014年,老王参加成人高考,并顺利被陇东学院录取。他的好学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孩子们,每次在全县联考中,孩子们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,老王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。然而,学习之余,也有辛酸和遗憾,2000年的时候,老王因在外培训而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,面对父亲的灵柩,老王的悲伤痛惜之情无以言表……生命的长度无法延续,老王只能在往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以增加生命的厚度!
印度诗人泰戈尔说:“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,而鸟儿已经飞过。”转眼间,三十多年过去了,老王努力朝着做一名好老师的目标前进,不忘初心,虔诚地守望着一个关于教师关于教育永远不灭的梦想。追求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与苦痛,但每取得一点成绩和些许的进步,都会让他感受到生命境界的提升。
花甲之年,虽已饱经风霜,身体不济,但教育之路还在脚下延伸,虽然经常为了学校大家,顾不到自己的小家,愧对父母妻儿,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成长,成才,老王就倍感欣慰,觉得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。虽然大半辈子都在这三尺讲台度过,忙碌而平凡,但老王从不后悔,因为他知道,大山深处,有可爱的孩子,有他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在等着他。老王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,再回报大山!因为他深知大山里的苦!深知乡村教育的艰辛和不易!
老王,我的父亲,一名很普通的乡村教师,没有丰功伟绩,却倾其一生用心用爱铸教育精魂!
谨以此文献给我至敬至爱的父亲和坚守在基层的乡村代课教师
己亥年八月书
评论